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9:21:00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清代诗人查慎行在镇江西津渡留下《京口和韬荒兄》,仅用两句七言律诗便书尽这座1400多年古渡作为“南北咽喉”的繁华盛景。昔日诗卷中的漕运风华,如今正化作新时代文旅交融的鲜活叙事。
“五一”期间,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同比增长30%,夜间游客占比六成。青石板路上,身着汉服的游客往来穿梭;昭关石塔前,孩童的欢笑声与快门声此起彼伏;西津大市里,快闪、舞蹈等精彩表演轮番上阵;晚间时分,云台阁激光秀、鉴园广场光影秀绚丽上演;“五一”期间全新亮相的伯先路特色墙绘,也吸引众多游客打卡……从漕运枢纽到文旅地标,繁华盛景在当下焕发新生,西津古渡正以全新姿态拥抱八方来客。
“五一”假期, 西津渡迎来旅游热潮
临江品诗,津渡之声传唱千年
诗歌与古渡相互成就,交织出流芳千年的文化脉络。无数的文人墨客见证了渡口和古街的绮丽,留下诸多传唱千古的佳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题金陵渡》,留下了西津渡江上渔船灯火的醉人梦幻。
诗中所写的“金陵渡”在何处?光看字面,容易让人误解是南京。镇江市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原办公室主任兼文史办主任张峥嵘介绍,唐代因江宁(今南京)属润州(今镇江)管辖,所以润州当时也称“金陵”,西津渡又名“金陵渡”。
西津渡古时亦称“西渚”“西浦”。三国时期,因渡口在镇江蒜山(今云台山)北侧,称“蒜山渡”。唐天宝元年,润州改为“丹阳郡”,西津渡也被称为“丹阳古渡”。“西津渡”之名始于宋代,因北固山下建有甘露渡,西津渡在甘露渡之西,也在镇江古城的西面,故得名。
“如果说镇江的三国文化主要看甘露寺、铁瓮城,六朝文化的标志是南山读书台、招隐寺,那么以西津渡为核心的发展轴线,见证了镇江自古以来作为‘吴越门户,九省通衢’,近现代作为开放港口的历史。”张峥嵘介绍,西津渡自隋唐起就是军事要塞及漕运核心,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渡口历史街区。
古渡的声音,悠远且独具韵味。在西津渡,“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是孟浩然听到的渡口之声;“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是戴叔伦听到的江面之声;“夜半潮来风又熟,卧吹箫管到扬州”是苏轼听到的夜晚之声……江之南,岸之上,楼之外,舟之中,吟的是风高浪急的西津渡江面,诵的是月色迷离的西津渡口。时过境迁,现在我们仍能从诗词中感受到古渡的阵阵涛声。
跨越千年诗韵,古渡之声在新时代激荡回响。作为地域文化标识的载体,声音不仅是西津渡的人文亮点,更成为古今对话的纽带。西津渡已连续15年在夏季举办“HIFI西津渡音乐节”,每年吸引数万人观演。2024年,音乐节带动周边消费额同比增长40%,在千年渡口书写年轻潮流的新定义。
科学保护,古老建筑“活”在当下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拥有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3处省市级重点文保单位。在这里,江南民居、宗教建筑、西洋建筑等风格迥异又相互映衬,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
1998年起,西津渡街区保护更新工作正式启动,遵循“修旧如旧,遗存其真”的原则,先后完成了三期西津渡改造建设工程。“当时我们邀请了罗哲文、王景慧、阮仪三、董卫等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来西津渡街区考察指导,并制定了科学完善的保护规划。”张峥嵘说。先后起草的《西津渡古街区保护规划》《镇江市西津渡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等文件,为实施保护更新工程勾画了科学蓝图。
西津渡的修建复建,在形制、材料、工艺等各个方面,尽最大可能保持了历史街区的原生态面貌。张峥嵘告诉记者:“大部分的建筑以修缮为主,对一些不适应保护或旅游需求的建筑进行拆迁或予以重建,或用以恢复一些古迹建筑,或留作绿地空间。”如蒜山茶坊在形制上完全仿照传统民居,房屋外墙全部贴砌古旧的青砖,屋内装饰采用全木构架和仿古油漆、灯饰、地砖等,与古街整体风貌十分谐调。
2006年12月8日,《新华日报》一篇报道《建设部专家热情肯定西津渡工程》写道:“专家组决定,建议将其文化遗产保护经验面向全国总结推广。”多年来,西津渡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
修旧如旧,走进西津渡古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繁华市井。从小码头上街,脚下是印刻着千年轮迹的石板,身边是粉墙黛瓦马头墙。昭关石塔、观音洞、待渡亭,古代救护各种船只和渡江人员的社会慈善机构“救生会”,于右任题字的“镇江商会”以及为纪念民主革命先烈赵声建立的“伯先公园”等地标,无不折射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凭借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景观风貌,西津渡成为影视剧的热门取景地,并入选“2024江苏影视剧热门取景地”十强名单。镇江市西津渡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仲纯表示,未来,西津渡将充分发挥“影视+文旅”的融合优势,通过“循影而行,探秘西津”“跟着影视去旅行”等创意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影视文化魅力,为西津渡文旅事业注入新活力。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
古渡新韵,文商旅融合绽芳华
如今,西津渡不仅有“一眼看千年”的古建筑群,而且以丰富多元的文旅体验,成为游客深度感受传统文化与时尚活力的新地标。
西津渡小码头街179号古渡老炮瓷器修复研习馆内,“80后”锔瓷人江伟正埋头打磨“芝麻钉”,他的锔瓷技艺可以让碎裂瓷器“破镜重圆”。江伟一边介绍,一边拿起他的锔瓷小杯作品,向内倒入茶水,点滴未漏。2017年,江伟与妻子吴燕平带着传承使命从上海返乡,通过艺术展、文化讲座、培养学徒等方式,让濒临失传的锔瓷技艺重焕光彩。
老街1800米的游览路线上,还藏着很多这样的“绝活”。仲纯介绍,目前,街区入驻非遗项目19项,其中,国家级非遗5项,省级非遗8项,市区级非遗6项。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镇江锅盖面制作技艺、太平泥叫叫、孙氏太极拳、唐老一正斋膏药制作技艺等非遗依次铺展,为游客串联起完整而丰富的文化体验。
天气渐暖,西津渡“夜间模式”热力就绪。近年来,西津渡以“一核三线六圈”为抓手,丰富“一城烟火”的夜间消费业态,为千年古渡赋能夜间旅游,有效拉动镇江夜间消费、展示城市夜间活力。《全域新“夜”态的“西津密码”》也入选首批“江苏人文经济入库案例”“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街区通过一系列潮流消费场景,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持续提升夜经济消费供给的水平和质量,激发夜间消费活力。
此外,传统品牌“云台邀月”以多媒体手段展现古今对话,吟诵流淌在这座“诗词文库”中的千古篇章;2024年举办的首届西津渡咖啡市集,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家品牌,形成“有味道”的文化风景;每年春节的“新春游园会”,更以“财神发红包”“汉服古装舞”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全龄段市民游客乐在其中。
今年3月,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西津渡官方公众号刚发布这一喜讯,就收到众多网友的点赞评论:“去一次就喜欢的西津渡!”“来镇必去地!”“可喜可贺,继续努力,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旅游休闲街区,让全国游客来过一次还想来第二次、第三次!”
“网友的关注、点赞和期许,是激励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仲纯表示,接下来,西津渡将围绕镇江“国际文旅休闲目的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把文旅商融合发展、提升文旅产品、优化服务质量等作为街区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培育观光游憩、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时尚购物等休闲旅游经济产业,努力将西津渡打造成为江苏的文旅消费名片。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毛艳
镇江市西津渡文旅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