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07:42:00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其数量质量关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及其发展潜能,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基石。现在,新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深入推进,新质生产力正在积极培育壮大,这些都对现代化人力资源提出了要求。要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坚持量质齐升,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快释放人才红利,厚植现代化建设人才基础。
随着我国人口发展发生趋势性变化,传统数量型人口红利有所减弱但并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其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8亿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突破2.5亿人,未来有巨大的资源转化潜力。在这一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人才规模的扩大,这是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但仍有不断提升的空间。还要考虑人才范围的拓展,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基数,就难以支撑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竞相涌现;没有覆盖多领域、全方位的人才队伍,就难以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日益旺盛的人才需求。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唯有持续提升人才素质,才能为经济持续增长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把人才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形成和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是适应内外部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从国际战略态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一些国家为维护其传统霸权地位肆意采取打压策略,围堵遏制中国发展。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释放人才红利,有助于我国更好应对外部冲击,将科技进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科技发展大势看,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未来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场景加速涌现,正不断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全球经济格局。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科技人才,将高素质人才作为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原动力,有助于更好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从人口演进趋势看,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较高峰时期有所下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凸显,同时教育科技投入也在不断增长,广大劳动者素质、技能水平大幅提高。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有现实需求,也有基础支撑,有助于冲抵劳动力供给规模下降影响、保持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稳定国民经济潜在增速,这是我们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高峰的重要“底气”。
加快释放人才红利,是一项系统工程。横向上覆盖公共教育、职业培训、卫生健康、人才环境等多个领域,纵向上贯穿人才培养、激励、保障等多个环节。要围绕国家所需、社会所期、人才所盼,聚焦人力资本提升的重点领域发力,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的人才支持生态,让各类人才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娴熟的技能、更健康的身体、更舒心的环境,写好人才量质齐升这篇大文章。
一是推动高等教育扩容提质,培养造就更多青年人才。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积累人力资本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而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主阵地。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48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但目前研究型大学数量占比仍然较低。要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推进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建设高水平大学,增加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二是促进职业技能提升,锻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是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但是,与我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旺盛的产业需求相比,高技能人才数量仍然严重不足,仅占就业总人口的8%左右,远远落后于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工业国家。此外,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供需矛盾较突出,不仅削弱了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结构性困境。为此,要在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配套机制方面下功夫,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提升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适配度,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三是增强全民健康水平,更好筑牢人才健康根基。健康水平是衡量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随着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快速提升。2024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4.3/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到5.6‰,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2018年至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7%左右提高到31.87%。健康是发展的前提,关乎千家万户,关系民族未来。要注重人才的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快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健全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公共健康投资,积极倡导全民健身,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健康产业,持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改善劳动力整体健康素质,让人们健康成长、健康工作,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四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积极营造高品质人才发展良好生态,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是塑造人才红利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在全球前列,人才潜力持续释放、人才效能稳步提高。然而,部分地方和用人单位还存在人才评价上的“重量轻质”“一刀切”、激励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实问题。为此,需要健全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既要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积极向用人主体放权,健全分类分层评价机制,形成创新成果和收益分配相衔接的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还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完善各类产权保护制度,形成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让人才红利越来越厚实。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杜飞轮、副研究员 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