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7:03:00
浙江大健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门诊、手术、学术会议……这是“90后”外科泰斗彭淑牖的“A面”工作;玩单杠、网购、刷AI应用……这是93岁彭爷爷的“B面”生活。
吴阶平医学奖、十大医学泰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荣誉加身的彭淑牖是中国外科届的传奇。
他从来不为年龄所困,至今未从临床一线退下;他一直保持好奇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热情工作,激情生活,人生的AB面同样精彩。
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今年医师节的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而这位顶级外科医生的修炼之路,正是对这八个字最忠实的践行。
电动轮椅驶入诊室
又一次郑重严谨的坐诊
7月底的一个下午,1点30分,一辆电动轮椅丝滑驶入诊室。
开着电动轮椅来坐诊,正是彭淑牖的日常。
“这个太好用了,完美的代步工具。”对于这个新座驾,彭淑牖的满意溢于言表。
说着,他从轮椅上站起身来,认真地把白大褂的扣子都扣上,然后开始坐诊。陪他出诊的医学生想帮他操作电脑,他坚持自己来,低声说了句:这是(看诊)规矩。
第一位就诊的是郭女士,她为80多岁的父亲问诊。
“我爸查出来肝上有东西,他年纪大,又胆小,还有糖尿病,我就想问问这严重不?是不是一定要手术?”郭女士问得急切。
回答之前,彭淑牖仔细问了很多问题:有没有其他基础疾病?平时能自主行动吗?爬楼梯可以吗?生活中有没有不适?
接着,仔细地查看了患者的各类影像检查,他温和地开口道:“位置还好,可以手术。不过,他的胆囊情况不太好,比肝更紧急。”
郭女士有些不太放心,再三确认,虽然都是重复的问题,彭淑牖每次都耐心回答。在一次次坚定又温和的答复后,郭女士的情绪渐渐放松,“您是这个领域的权威,听完您的诊断,我也没那么担心了。”
随后,她利落地为父亲办理住院手续,为手术做准备。
“这个手术应该可以腹腔镜下进行,到时我会和组里的医生一起上台。”彭淑牖请郭女士放心。
从来不觉疲倦
60岁才是开挂起点
80岁的时候,彭淑牖曾说,要向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看齐,争取到90岁还站在手术台。如今,年逾九旬的他有了新目标,希望自己百岁之时仍然是手术台上的一名战斗员。
“60岁才是事业的开始!”彭淑牖眼中闪着顽童般的光。
62岁时,他在一间小小的手术室内完成一台单独完整的肝尾叶切除手术,登顶肝脏外科的“珠穆朗玛峰”;63岁时,他攻克胰腺手术中的胰漏问题,破解60多年的世界难题;64岁时,他用自己发明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为一位46岁的胆囊癌女患者成功手术,这位曾经命悬一线的女性后来成为国际上第一位胆囊癌三期术后无瘤生存25年的患者……
有趣的是,彭淑牖最重要的发明和700多篇论文,都是在60岁之后诞生的。“几十年对外科手术完美方案的找寻,终于让我得到灵感的喷发。”
遇到问题,不放弃,深入思考。这是彭淑牖多年的习惯,“有时,不经意的灵光一现,会解决一个困扰很久的难题。”
做实习医生时,他看到膀胱瘫痪患者需人工反复冲洗,非常不方便。他便用一只盐水瓶、几根导管,改造成“膀胱潮式引流装置”;让世人惊艳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是受到一把梳子的灵感;胰漏问题的解决,则是突然想起小时候把裤管卷起来当作救生衣的经历。
2025年1月3日,彭淑牖教授(中)为腹部巨大瘤患者手术中 受访者供图
有这样的灵感是因为彭淑牖无论在什么年纪都保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又喜欢探索。
即使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水果剥皮,彭淑牖也能研究出门道。
“荔枝底部有条白线,顺着它剥,果皮两分绝不拖泥带水。”他演示着“荔枝解剖术”,“剥鸡蛋也是的,这就是膜解剖,肿瘤治疗中淋巴清扫时,就不容易把淋巴结弄碎,避免癌细胞跑出来。”
门诊、手术、科研论文,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是否有过倦怠?
“从来没有。”彭淑牖笑着说,“我感到这份工作很有意义,能治疗病人、帮助病人,而每个病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所以这又不是只治疗一位病人的事。”
彭淑牖一直记得一位28岁的特警,因为肝尾叶癌被送到急诊室,这是世界外科领域最可怕的手术禁区,特警小伙子没有挺过来,但彭淑牖一直记得那张年轻的脸庞和抢救时,从小伙子无名指上脱下的戒指,“我当时的念头是,总有一天,我会直捣这一禁区。”
而那位当时46岁的女胆囊癌患者,术后很多年,彭淑牖每年都会给她打电话,询问她的身体状况,彼此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她的家人把有关彭淑牖的报道做成简报,精心装裱,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彭淑牖在坐诊 摄影 杨子宸
“90”后的潮生活
网购、AI、游泳碾压年轻人
彭淑牖的“90后”灵魂,在生活中同样时刻充满新鲜感。
三十年前他就要求弟子掌握“未来三件套”——电脑、英语、驾驶,认为这些是外科医生的必备技能。
“该快的快,该慢的慢。做手术是这样,开车也是这样。” 彭淑牖生动地比喻二者之间的关系。
运动是彭淑牖年少时就坚持的爱好:游泳、打球、拉单杠……这是他保持充沛精力的法宝。直到今天,他有时间就会去游泳,速度丝毫不逊色弟子。
“一定要培养一样运动技能,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迎接各种挑战。”彭淑牖经常对学生们说。
手持迷你风扇、拆快递包裹的小刀、剥水果皮的小工具……生活中的他是位网购达人,甚至还研究出了不同购物APP的区别。
“我的各种互联网生活技能和各种APP的使用远远超过了我的那些学生。”彭淑牖有些得意。
彭淑牖的手机藏着另一个年轻世界。DEEPSEEK、豆包AI是他随时调阅的“智能助手”,抖音里他偏爱英语教学短视频, 对AI生成视频的技术充满好奇。
采访间隙,他还拉着年轻人问:“这个咋弄的?快教教我!”
满满的求知欲,妥妥的“全场最年轻”。
有人向他展示怎么自制表情包时,彭淑牖开怀大笑,“又学到了新招数,这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看完最后一位患者,彭淑牖驾驶着他的自动轮椅,驶向停车场,准备自己驾车回家。夏日的阳光落在他的背影上,仿佛照见的不是鲐背之年的大医,而是那位在沙滩撑竿跳的少年,年逾九旬,仍在人生横杆上不断跃向新的高度。
人物名片
彭淑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英、法三国及欧洲外科学荣誉院士。他发明的“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解决世界性临床难题。2022年获“十大医学泰斗”荣誉称号,2024年获吴阶平医学奖,获四次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一次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二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一项和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杰出贡献奖;获国家专利17项;发表论文782篇,SCI收录1747次。
来源:潮新闻记者 吴朝香 薛建国 视频制作 杨子宸 吴鑫
编辑:周泽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