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9:12:00
原标题:持续加强简牍保护利用
马思敏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简牍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见证、承载着悠久历史。甘肃汉简不仅是研究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第一手文献,更是甘肃省打造文化强省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加强简牍保护利用,提高简牍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不断开创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挖掘汉简价值,擦亮文化名片。甘肃汉简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其遍布各地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和创造力,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甘肃作为简牍大省、汉简之乡,自1907年在敦煌首次发现汉简以来,百余年间先后有30多批次、6万多枚汉简出土。甘肃简牍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出土简牍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生动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结合传世文献记载材料可以补充历史文献记录的不足。这些汉简以竹木为载体,涵盖戍边屯田、驿传管理、商贸税制、文书律令、物种传播、使团往来等珍贵内容,宛若一部镌刻在木简上的“汉代百科全书”。我们要统筹多方力量,不断加大对出土汉简的整理与保护力度,深入挖掘阐释简牍文化的多重价值,不断将汉简从学术殿堂推向公众视野,发挥简牍文化优势,擦亮甘肃文化“金”名片。
弘扬简牍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作为贯通亚非欧三大洲的文明动脉,是中华文明凿空西域、联通世界的伟大实践,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坐标。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黄金走廊”,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丝路印记。甘肃汉简是丝绸之路的“活态见证”,甘肃简牍见证了汉朝与西域周边的交往交流交融,叙述了丝路古道万千故事,呈现了甘肃简牍文化的繁荣发展。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邮驿接待机构,是两汉丝路繁荣的重要标志,悬泉汉简记录的西域诸国往来文书,生动再现了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大力弘扬简牍文化,既是传承历史文脉的责任,也是推动区域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培养人才队伍,讲好文化故事。要培育壮大“绝学”“冷门”学科人才队伍,传承与弘扬甘肃简牍文化,让“冷门绝学”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甘肃汉简是极具特色的文物资源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既是沉睡千年的历史密码,亦是跃动时代的文化基因。发挥甘肃简牍博物馆作为简牍研究的核心阵地作用,通过“考古实证+数字孪生+叙事重构”的三维创新体系,坚持践行“讲好中国简牍故事”,让甘肃简牍更好地承担起讲述历史、传承文化的重任。同时联合高校持续加强简牍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简牍人才队伍,为甘肃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增添力量。创新“简牍保护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简牍保护修复项目和修缮工程聚才、育才优势,培养一批简牍修复师等简牍学方面的“中坚力量”。
作者为兰州理工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