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2:46:00
近日,网友徐先生发帖称,1年半时间里,G326次列车同一区间的高铁票价竟然上涨了40多元,引发公众对高铁票价调整机制的关注。
针对这一情况,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中国铁路12306。工作人员解释,部分高铁的公布票价确实有所提升,这是由于实行了市场化票价机制。同时,高铁动车组列车客票价格不在国家价格听证目录范围内,因此票价调整不需要举行价格听证。铁路运输企业在调整票价前,围绕高铁沿线经济发展水平、运输市场供求状况、其他交通方式竞争等因素开展了深入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了社会意见。(据7月22日经视直播)
当下,高铁已经成为多数人远途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不少高铁线路的票价本就不低,部分已经直逼飞机票价格。在这样的基础上,票价猛然上涨几十元,消费者难免会感到“肉疼”。当然,也有网友指出,高铁会依据季节、时段、线路客流量等因素灵活调整价格,打折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不能只盯着涨价而忽视了降价。
从法律层面看,高铁票价属于企业自主定价范畴,铁路运输企业可根据市场供求、运营成本等因素灵活调整票价,理论上能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客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例如,热门时段票价上浮可缓解拥挤,淡季折扣则能吸引更多乘客。
然而,乘客对价格的“痛感”也并非无理取闹,铁路企业虽然有权调整价格,但调价的过程不该如此“静悄悄”,如果不是经常乘坐这趟线路的乘客,恐怕还发现不了这一变化。虽然12306工作人员称涨价前通过问卷调查征求过社会意见,但很多网友都表示,“这个问卷似乎是没有发给我”“请问是在哪个角落默默调查完了?”
这样的涨价模式,难免会让消费者觉得不被尊重,也会引发质疑:票价调整究竟依据什么标准?是成本上升、竞争压力,还是单纯“试水”市场反应?若缺乏公开透明的解释,乘客只能被动接受结果,自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高铁并非不能涨价,关键在于要向公众阐明涨价原因,详细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并且在涨价前与消费者建立更公开、透明、充分的沟通机制。比如,提前通过官方渠道公示调价依据,详细说明成本构成、市场对比数据等;在12306平台设置票价调整说明专区,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解答乘客疑问;甚至可以像航空业那样,推出“价格日历”,让乘客提前规划行程。倘若涨价合法合理,相信多数乘客能够理解。
说到底,公众对高铁涨价的敏感,源于对其公共服务属性的期待。连日来,关于高铁的各种议论和吐槽,频频登上热搜——规定不要吃方便面,但又不提供价廉物美的盒饭;座椅清洗消毒没保障,推动一次性座椅套热销;不文明行为频频出现却没人管等等。如今,乘客对高铁的期待不仅仅是快,还包括更舒适干净的座椅、更文明安静的环境、更便宜可口的餐食等细节,若票价上涨了,服务却始终停留在原地,难免让人觉得“钱花得不值”。
高铁作为国民交通的“主动脉”,其票价调整牵动人心。企业自主定价权不能简单等同于“想涨就涨”,而需以透明沟通、服务升级为前提。唯有如此,才能赢得乘客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