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09:57:00
大湾区一周观察【0715-0721】
1、广东上半年GDP达6.87万亿元,同比增长4.2%
7月18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725.4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58.8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5978.86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40487.69亿元,增长4.6%,三次产业协同发力,经济整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从主要产业看,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7%,蔬菜、园林水果等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猪肉产量增长3.4%,为民生供给提供坚实保障。工业生产稳中有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计算机电子、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增速均超7%,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55.4%、33.0%,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速显著,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服务业增速加快,交通运输、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7.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7.3%,支撑经济韧性提升。
消费与投资领域也有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亮眼,家用电器、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4.9%、65.5%,线上消费增长20.3%。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1%,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8%。居民收入方面,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43元,实际增长4.9%,农村居民收入增速(5.7%)快于城镇(4.0%)。不过,广东统计局也指出,外部环境复杂及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仍需关注,经济回升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
2、第三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在顺德启动
7月18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在顺德启动,同期举办的博览会以2万平方米展区、超200家参展企业,展现行业蓬勃态势。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东预制菜产业规模达960亿元,占全国13.7%,企业数量超8000家,佛山大盆菜、湛江金鲳鱼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会上发布的《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蓝皮书》指出,行业正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490亿元。广东佛山顺德位列“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产区20强”榜首,广州白云、佛山南海等4地同时上榜。此外,温氏食品等3家粤企入围全国百强榜TOP10,湛江对虾、顺德鳗鱼等10种特色食材入选省级名录,凸显大湾区食材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
“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产业正在重塑‘舌尖上的产业链’。”主办方表示,大会将聚焦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推动“食材基地—加工制造—冷链物流—消费市场”全链条升级,助力广东巩固全国预制菜产业“领跑者”地位。
3、2024/2025年度香港赛马季结束,总入场人数逾170万
2024/2025年度香港赛马季16日收官,全季入场人数逾170万,其中内地旅客达19.6万人次,较上季增长110%,创历史新高。马会共举办88个赛日,上演847场本地赛事与393场越洋转播,蔡约翰、潘顿分获冠军练马师与骑师,赛驹“嘉应高升”荣膺“香港马王”。
尽管香港现役赛驹仅占全球不足1%,但12匹赛驹获世界顶级评分,本季更斩获11项一级赛冠军,展现强劲国际竞争力。马会行政总裁应家柏表示,自特区政府推动赛马旅游以来,内地与海外游客显著增加,马场已成为香港中西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场景。本季投注总额达1388.5亿港元,同比增长3%,反映市场活力持续回升。
“赛马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连接大湾区的文化纽带。”马会透露,未来将推出更多跨境旅游配套服务,深化与内地合作,推动“赛马+旅游”模式创新,进一步发挥香港作为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影响力。
4、上半年南沙口岸进出口货物6167.4亿元,同比增长21.7%
今年上半年,南沙口岸交出亮眼“成绩单”:进出口货物总值达6167.4亿元,同比增长21.7%。作为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南沙港依托170余条外贸班轮航线通达全球,广州海关以《南沙方案》为指引,推出102条细化措施,聚焦临港经济、海湾经济与口岸物流集群发展,全力打造联通全球贸易的枢纽节点。
在产业赋能方面,海关针对船舶制造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服务。通过加工贸易账册监管模式改革,允许企业自主核定料件消耗,船舶生产周期缩短10%,推动广州市上半年船舶出口增长11.4%,海上钻探平台、船用发动机等高端装备出口额占广东同类产品的五成以上。同时,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量达36.8万吨,同比增长3.2%,进一步强化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
通关效率提升成为另一大亮点。海关深化“一港通”改革,出口货物在支线港完成通关后,抵达南沙港可直接换乘国际货轮,无需二次查验,该模式已覆盖三省12市19个内河码头。“每天有数以万计集装箱从这里出海”,南沙正以高效物流链驱动大湾区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5、3天激增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683例,广东顺德:开展灭蚊行动
7月19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情况通报:截至2025年7月18日,我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161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此前7月15日,顺德区通报的确诊病例为478例,3天激增确诊病例683个。
据介绍,2025年7月8日,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市区各级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业力量,全力开展防控工作。经主动病例搜索和检测,截至7月15日,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6、中国首个低空飞行器风洞在广州南沙启用
7月16日,中国首个专注低空飞行器气动研究的复合型风洞在广州南沙正式启用,标志着大湾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风洞由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建设,通过人工控制气流模拟飞行状态,可精准测量飞行器技术参数,相比户外测试,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显著优势,填补了低空飞行器从研发到验证的设施空白。
风洞技术负责人介绍,测试时将飞行器固定,通过气流运动实现相对模拟,企业无需依赖自然环境即可完成关键数据采集。该平台启用后,大湾区企业完成风洞实验的周期从一年压缩至3-4个月,研发成本大幅降低,加速了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技术向商业应用转化。
作为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公共实验室”,该风洞将为超百家研发企业提供就近检测服务,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助力南沙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创新高地,为大湾区在新兴领域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提供技术支撑。
7、“港澳药械通”已批准116种药械惠及湾区居民逾万人次
截至7月18日,“港澳药械通”政策已拓展至大湾区内地9市45家医疗机构,累计引进116种临床急需药械(药品52种、医疗器械64种),惠及居民超万人次。该政策打通港澳创新药械进入内地的快速通道,满足在大湾区工作生活的港澳同胞及内地居民用药用械需求,推动区域医疗服务同质化。
根据《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目录外急需药械审批时限从35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目录内从25个工作日提速至10个工作日,平均效率提升50%。同时,广州、深圳等5市将“港澳药械通”产品纳入“惠民保”覆盖范围,进一步减轻患者费用负担。
“政策不仅解决‘用得上’问题,更通过流程优化和医保衔接,让民生福祉可触可及。”省药监局表示,未来将持续扩大药械目录,探索更多跨区域医疗协同机制,助力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8、深圳成立海洋金融联盟,助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7月17日,深圳市海洋金融联盟正式成立,政企金三方携手探索“金融+海洋”深度融合路径,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注入动能。成立大会上,联盟明确“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生态协同”发展路径,首次投融资对接会促成26个涉海项目与金融机构精准匹配,涵盖绿色航运、海洋能源开发等领域,授信规模超百亿元。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重镇,深圳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409亿元,占GDP比重14.7%,世界海事之都排名跃居第23位。金融领域更具优势:超740家持牌机构、419家A股上市公司形成强大资本池。国开行深圳分行涉海融资超300亿元,建设银行设立300亿元海洋专属授信,平安财险推出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多元金融工具为海洋经济装上“风险防护网”。
联盟理事长单位表示,未来将每年举办1-2次投融资活动,整合银行、证券、保险全链条资源,推动“蓝色债券”“渔业贷”等产品创新,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海洋装备制造、生态保护等领域,助力深圳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金融生态。
9、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投产
7月15日,美国企业在华独资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在大亚湾开发区投产。项目总投资超100亿美元,一期年产160万吨乙烯及120万吨高性能聚乙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包装、汽车、家电等领域,为大湾区塑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提供关键原材料支撑。
作为“石化工业之母”,乙烯产能是衡量区域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埃克森美孚同步推进大亚湾研发中心建设,配备北美以外首个聚丙烯中试装置,加速高端化工材料本土化开发。“研发中心将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项目负责人表示。
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形成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380万吨/年的产能规模,落户125个项目总投资超3300亿元,世界500强投资占比近90%。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联动发展后,每年可提供3800万吨基础化工原料,上半年新材料产业园新落户项目14个,总投资113亿元,正加速形成“炼化—新材料—终端应用”全产业链生态。
10、台风“韦帕”对广东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启动
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7月20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对广东省造成的严重影响,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赴灾区实地查看灾情,指导和协助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灾害救助工作。
11、全球数智人才发展创新基地在深揭牌
由深圳市人社局、华为与深圳人才集团共建的全球数智人才发展创新基地近日在深圳揭牌。基地以华为22个ICT技术方向为底座,构建集人才培养、生态运营、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旨在输出可复制的数智人才培养“中国标准”,助力全球数智生态高质量发展。
根据合作协议,三方将联合开发数智技能人才标准,开展覆盖各层级的培养活动,并推动“政府引导+技术赋能+市场落地”的人才生态范式。基地运营方表示,“十五五”期间将培养超20万名数智人才,发布30个以上ICT新职业标准,赋能千名“数智布道师”,力争成为全球数智人才培养标杆与华为全球实训支持中心。
“AI与全球化浪潮下,数智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深圳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基地将依托深圳产业与技术优势,为大湾区乃至全球输送兼具技术能力与创新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掌握国际话语权。
12、比亚迪最新一艘汽车运输船在广州命名交付
7月16日,中船集团广船国际为比亚迪建造的70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2号船“比亚迪郑州”号在广州南沙命名交付。该船采用LNG双燃料推进系统及永磁轴带发电机,配备节能装置与减阻技术,相比传统燃油船可减少85%碳排放,是大湾区船舶工业绿色转型的标杆项目。
作为系列船型的“低碳升级版”,该船总长199.9米,设计航速18.5节,单船可运载7000辆汽车。1号船“比亚迪合肥”号已于年初投入运营,两艘船均由比亚迪直接运营,进一步提升国产汽车出口运输保障能力。广船国际在汽车运输船领域全球领先,累计承接订单近40艘,交付车位超12.7万个,形成“三优三特”船型矩阵。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2024年销量超427万辆,蝉联全球销冠。此次新船交付,标志着其“整车制造—物流运输—海外市场”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完善,依托南沙港口优势,大湾区正构建“制造—航运—贸易”一体化的汽车出口生态。
13、2025中国品牌节将在深圳举办,聚焦“AI与出海”
7月13日,第十九届中国品牌节新闻发布会透露,本届盛会将于8月7日至1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以“AI与出海”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媒各界精英,探讨品牌全球化与技术创新路径。活动采用“1958”模式,包括万人开幕式、9场重要活动、50场平行论坛及10余项权威榜单发布。
“AI正在重构产品逻辑,出海则是打开增量的‘星辰大海’。”品牌节主席王永表示,深圳作为科技与创新高地,具备链接全球资源的优势,本届活动将聚焦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品牌升级,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借助“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市场。同期发布的《中国出海品牌100强》《人工智能品牌100强》等榜单,将全景展示中国品牌在新赛道的竞争力。
自2007年创办以来,中国品牌节已在18个城市举办,成为推动民族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今年首次在深圳举办,将借力大湾区产业生态,助力更多“中国名片”从本土走向世界,在全球价值链中确立更高定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